天津事業單位考試-天津福利處考試申論試題
1、由于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和福利國家福利模式的種種弊端,使得社會福利社會化的福利模式被世界許多國家選擇和實施,我國也不例外。這項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舉措究竟取得了怎樣的成績?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今天作客中國訪談進行了現場解讀。
談到目前我國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竇玉沛表示,概括的說,一是以居家為基礎,二是以社區為依托,三是以機構為補充。
為什么以居家為基礎?大家知道家庭養老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優良傳統,家庭養老最具親情。老年人都有自己的住房,就不用去福利機構購買床位,它有一系列的優勢,同時家庭成員負有贍養老人的義務也是我們法律的規定。老年權益保障法規定子女作為贍養人要對老人提供經濟上的供養,精神上的慰藉、生活上的照料,同時要照顧老年人的其他需求。所以我們必須強調繼續以家庭為基礎。
二是以社區為依托,就是考慮到家庭功能養老的弱化,特別是空巢老人和單身老人,要依靠社區為家庭提供扶助,社區靠近老年人的身邊,社區就有了一個地緣的優勢。我們正在致力于在社區提供完善的養老服務,比如說上門服務、家政服務、日間照料、精神慰藉、緊急救助等服務。
三是以機構為補充,就是考慮到還有一些病患老人、高齡老人由于身體狀況需要到機構中入住,由機構提供專業化的養老服務。還有一部分健康老人,有支付能力,他愿意到機構養老。我們要通過政府建和發動社會力量建的機制進一步擴大機構中的養老床位。通過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的結合,來構建一個符合國情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
針對有網友問現在不要小孩的人比較多,將來老了以后怎么辦?竇玉沛說,現在隨著人們生育觀念的變化,有些人不要小孩,即使有小孩的,現在的家庭結構日趨小型化,叫“421”的家庭結構。就是四位老人一對夫妻加一個小孩這樣一個倒金字塔,這樣未來家庭養老的負擔是非常大的。
第二種是有子女,但是現在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職業的轉換遷徙的速度加快,很多子女出國留學、經商,在國內也是跨地區的工作,這樣就形成了大量的空巢家庭。空巢家庭雖然我們沒有做過專門調查,但是保守的估計可能達到40%左右。對一些社區的抽樣調查,有的空巢家庭達到了70%以上。
第三種情況就是網友講到的,就是生育觀念變化后沒有子女。對現在沒有子女的我們叫孤寡老人,其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義務贍養人的我們叫做三無老人。從建國以來對三無老人一直由政府供養,國家辦的福利機構主要任務就是保障這些三無老人、三無殘疾人和孤兒的基本生活,我們今天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就要面向未來構建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
竇玉沛同時表示,如果從廣義的福利來講,我們的教育、衛生、住房,政府所提供的福利是巨大的。另外還有單位福利、工會方面提供的福利,這些福利都是存在的,但是我們國家沒有把它整合起來作為一個總體的制度安排。
他說,我們關注老年人、殘疾人和孤兒是因為數量比較大,再一個對于每一個人的意義來講,比如說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還是關系到全民的利益。現在的年輕人你有父母,將來我們自己也面臨一個養老的問題,我覺得關注這個問題,涉及到改善民生,是關系全社會共同利益的重大問題。
2、“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李學舉話鋒一轉,欣慰地說,我國的社會救助網絡已經覆蓋城鄉全體居民。全國社會救助對象年均超過1.5億人次。其中,城市低保對象2300多萬人,農村低保對象4534萬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570多萬人,年均救助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130多萬人次,每年救助受災群眾約8000萬人次,城鄉每年約1500萬人次得到醫療救助。社會救助制度的建立和日臻完善,為人民群眾編織了一張保障基本生活的“兜底網”。
我國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切實保障,溫飽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說到關鍵處,李學舉很動情:“這是了不起的事情,這么多人口的溫飽問題,歷朝歷代都沒有解決的,這是中國老百姓夢寐以求的,中國共產黨執政60年把它解決了,百姓實現了夢想,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城市低保1994年在全國一些地方、一些發達地區已經開始了。農村低保2007年之前也有很多地方開始實施。民政工作的發展要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另外,解決群眾基本生活,是和社會經濟發展分不開的,這是個深層次問題。改革開放前,想解決,沒有實力,解決不了。現在國家經濟發展了,綜合實力增強了,所以黨提出了執政為民,能有更多的錢拿出來,用于解決困難群眾的生活。當然,現在補助的標準還不高,困難群眾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加之實施低保制度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比較薄弱的工作環節,但我相信,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隨著國力的增強,我們的低保標準還將不斷提高,實施這項制度的水平也會逐漸完善和提高。
現在,解決城鄉低保所需要的資金,是政府的責任,政府財政要拿錢。目前是分級管理,中央財政每年預算出一部分錢,用于城鄉低保,并且逐年提高,比如今年達到540億;省地市縣級財政也有預算用于城鄉低保。從財政來講,預算出城鄉低保所需的資金,應該是雷打不動的,從發展趨勢來看,由于救助水平的提高,低保各級投入是逐年增加的。
李學舉說,他常跟民政系統的領導干部講,我們在看到城市高樓林立時,一定要想到還有城市居民住在棚戶區、農村居民住在茅草房;看到那種一擲千金的宴會,一定要想到很多困難群眾還在為填飽肚子奔波;看到穿時尚服裝的人群,一定要想到很多群眾還是衣衫襤褸。??
3、天災人禍發生時,民政工作在發揮什么作用?李學舉部長說,這個職責主要從災害的不同時期來說,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一個是災前,能夠建立預防機制,比如臺風預報;二是災中,進行緊急援助,比如群眾轉移安置后的衣食住;三是災后的恢復重建。
應該說,改革開放以前,救濟的方式,都是臨時的措施;現在的救助已經建立了一種制度,比如對災害,轉移的群眾每人補助多少,旱災補助多少,恢復重建,包括遇難人員撫恤,都建立了制度,從項目上、從標準上都規范了,越來越清晰。比如,災情來了,民政部從上到下都知道怎樣啟動響應,知道災害出現了應該做什么,災后該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