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草擬公文怎樣提煉主題觀點?
【解答】 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在正確把握了領導同志意圖開展草擬公文的時候,首要的問題就是要確定好該篇公文的主題,并把它用簡約宜讀的語言在標題中表述出來。然后根據主題的需要,在已有的材料中,提煉出切合題意的基本觀點,以及圍繞這個基本觀點而行文的各個分觀點。如《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其觀點的提煉就十分典型。全文共有12個部分,即12個分觀點,但都是依據主題語“黨內政治生活的準則”,圍繞著全文的總觀點“為了全面恢復和進一步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健全黨的民主生活,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增強黨的團結,鞏固黨的組織和紀律,提高黨的戰斗力,中央根據目前的情況,向全黨重申黨內政治生活的下列準則”而展開的。如第一部分“堅持黨的政治路線的思想路線”,一開始,就提出這部分內容的論點“堅持黨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是黨內政治生活準則中最根本一條”。顯然,這個論點,既是全文總論點的延伸和展開,又與主題語的意旨十分貼切,在表達用語上亦前后一致。這樣來提煉觀點的方法,很值得我們在公文寫作中效法。
(二)提煉公文觀點要著眼于全局,使具體的政策規定和理論觀點,與黨在一個時期的總路線、總目標、總政策吻合起來。因為撰寫一份公文,制定某項具體政策,發表某種具體策見,對于全局來說它總是一個局部,只有把它置于全局中加以衡量,使之與全局吻合起來,能才避免具體政策及其策見思想的偏頗,具體政策及其策見思想才不致于與總政策、總目標發生抵觸。為了更好地從全局著眼,提煉好具體公文的觀點,要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經常從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中,揣摸、體會其決策的戰略意向,體察政策調整方向的脈絡。這樣,在撰寫某項具體公文時,所闡述的具體觀點,就可以在全局中與總策見恰當地吻合起來。如果胸中無全局,夸大了具體策見的作用,就會沖擊全局性的策見及中心工作;而具體的策見達不到應有的高度,也就能不發揮具體政策服務于全局性工作的作用。如果胸中無全局,具體策見應該發布在前而未發布在前,就會貽誤時機;具體策見應該發布于后而搶在前面發布,就會打亂中心工作的步驟,造成全局性工作的被動。如果胸中無全局,不考慮具體策見與全局中其他部門策見的關系,應該聯署發布的卻單獨發布,就會造成政出多門,影響黨的總政策的實施;而過分強調具體工作策見從屬于其他政策,影響黨的總政策的實施;而過分強調具體工作策見從屬于其化政策,也難以開創新局面,有損于全局工作。所以公文寫作在提煉觀點時,一定要將具體策見放在大局中去衡量,使具體公文的策見與黨的總政策一致起來。
(三)提煉公文觀點,要采用向前看的分析方法,使之 具有超前性、發展性。制定政策的目的,是指揮和實施辦理國家的公務,其策見如果沒有預見性、超前性、發展性,是處理不好國家事務的。政策具有調整社會各方面關系的作用,但這種調整是促進問題的解決,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而不是讓政策成為束縛人們行為的框框。這是我們在提煉公文策見時必須應予注意的。譬如,我們在制定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政策,發表策見時,就要預見到實施這一政策以后,農村將發生怎樣的變化以及如何處置,如將會節余大批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可以產幫工,去搞鄉鎮企業等。預見到了這些,你的策見就有了超前性、發展性,政策就能發揮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
要做到自覺地運用向前看的分析方法,提煉公文觀點,并非易事。它要求公文撰寫人員在平時就要十分留心掌握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新情況,諸如新的社會關系,新的經濟形式,新的社會矛盾,人民群眾新的社會需求等等。這樣,有了豐厚的積累,在擬定公文提煉觀點時,就可以將這些因素融入構思之中。同時,還要廣泛接觸、精心篩選,善于吸收新的觀點。這樣,才有可能在提煉公文觀點時,產生具有科學性、預測性的策見。
(四)提煉公文觀點時,要采用比較的方法,使之具有辯證性。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治國治民亦無萬全之策。但是,我們擬寫公文,應該力求制定較為完善的政策,發布較為精辟的策見。這就要采用比較的方法,提煉具有辯證觀點的策見。所謂比較的方法,就是在思索問題時,能廣泛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對任何事物都能從多方面分析、綜合、比較,既要看到一般,也要看到特殊;既能看到現象,又能看透本質;既能看到其利,又能看清其弊。在科學的比較中,經過綜合分析,從而較好地確定公文的主題和觀點。
149、草擬公文怎樣做到“短小精悍”?
【解答】 新《辦法》第二十五條及《條例》第十六條,均要求草擬公文“篇幅力求簡短”。把公文寫得簡短一些,中央很早以前就有過十分明確的指示:“凡文電必須認真壓縮……寫報告時必須注意文字的簡明扼要,條理清楚,便于閱讀。”那么,公文寫作怎樣才能做到“文約事豐、短小精悍”呢?具體地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丟掉“怕”字。一些公文寫得長,與思想上的“怕”字有關。怕什么?向上行文,生怕陳述的理由不充分,交代的根據不充足,生怕有些關鍵的提法不能引起領導的注意,因此就“多多益善”,本可以一處著墨就行了的,而在多處用墨,結果造成語言反復重疊;向下行文,生怕下級不明白,理解不透,就返過來掉過去地講道理,致使語言累贅。
(2)不要“八面照顧”。實踐中往往有這樣一種現象,在領導班子集體討論稿件時,如研究討論全年綜合性工作總結,分管某一方面工作的領導和具體負責某一方面工作的中層干部,不是從總體上(思想觀點、結構布局、材料組織等)去研究這篇總結報告,而是從文中涉及各自分管工作的文字內容多少去考慮問題,這位要求“補充”繁細之事,那位又嫌例子“太少”,為了滿足“八方人士”的要求,辦公室不得不作各式各樣的補充,結果使原來比較簡練的總結報告充塞得臃腫起來。這是一些公文搞得太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3)避繁就簡。這里講的“繁”主要指現象拼湊、事實羅列、缺乏概括,也就是通常講的“流水賬”;這里講的“簡”主要是指寫公文要注意綜合分析、尋求規律、講究概括、顯示本質。
(4)厚積薄發。所謂“厚積”是指占有材料要多。我們撰寫的工作總結、報告或寫一篇情況通報、簡報,事先必須占有材料,在此基礎上形成主旨。主旨一旦形成之后,具體起草的時候又必須對占有的材料進行篩選,把那些具有代表性(即說明問題本質的)的材料精選出來,寫進公文里去。
(5)摒棄“套話”。套話就是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話,它有損于公文的實用性。比如寫起總結報告來,不論是什么具體情況,開頭總是這么一個公式的套話:“在……以來的大好形勢下,在……會議精神鼓舞下,反復認真學習了……文件。通過學習,深刻認識到……重要性,進一步明確了……的重要意義,從而大大增強了貫徹執行……的自覺性。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狠抓了……,做到了……,取得了……。”不是說這種話不能用,而是反對千篇一律的套話。因為這樣不僅把公文寫“死”了,而且使一些多余的文字占去了公文寶貴的篇幅,對這些文字理應壓縮。
(6)舍得刪削。草稿寫成后,要通過修改,把那些可用可不用的字、詞,特別是句子刪掉,刪削疊床架屋的用語,化冗長的句子為短小精悍的句子。
總之,要字斟句酌,力求精煉,以少勝多。